解放新疆后,王震打开监狱,对一死囚说:你来当总指挥,我当副手-凯发旗舰厅

中文
当前位置:凯发旗舰厅-凯发k8国际 / 解放新疆后,王震打开监狱,对一死囚说:你来当总指挥,我当副手
解放新疆后,王震打开监狱,对一死囚说:你来当总指挥,我当副手
日期:2024-02-17 08:27:19     点击次数:91645
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
前言

老话说得好,“常格不破,大才难得”,要想做出成绩,还得不拘一格用人才。

当年王震被委派到新疆工作,苦寻煤矿而不得,最后得李四光点拨,打开监狱对一个叫王恒升的死刑犯说:

“你来找煤矿,你当总指挥,我给你当副手!”

王震为何要跑到监狱里找人?这个王恒升又是何许人也,有着怎样的经历呢?



一 、找到他,就找到了煤

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,王震日夜思索着如何建设新疆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。

比如说凛冬将至,如何找到足够的燃料来取暖,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。

王震考虑过找煤,可是当地官员听到这个提议后只是唉声叹气:

“新疆的确储存着丰富的煤矿资源,可一来不好找,二来难开采。”

王震不愿放弃,带着新疆地质部门的工作人员找了一段时间,可惜全无收获,反倒是近距离看到了新疆人民生活的艰难——

别说煤炭,就连市面上的木材和干牛粪都被抢购一空,大家都拼命储备燃料。



看到这幕,王震在眼眶发红的同时也下定决心,一定要在新疆把煤矿建起来,既然当地的地质部门做不到,那就向首都的地质专家求助。

王震找了谁呢?他找了中国地质界的“无冕之王”李四光。

早在1920年,李四光就成为了北大地质系教授,后来又被委任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、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,在专业性上他无可挑剔。

不过,李四光当时刚刚回国不久,还被委任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,肯定是没空跑到新疆去帮忙挖煤的。



从王震那了解到他面临的困境后,李四光很快回复:

“新疆地质情况复杂,一般人的确不好下手,不过我恰好有个学生在那里。”
“他叫王恒升,是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,也是现在替你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,只要你能找到他,就等于找到了煤!”

王震看完电报后大喜过望,只不过如何在偌大的迪化城里找到一个地质工作者,成为了困扰他的难题,李四光发来的电报里也没有提及单位和凯发k8国际的联系方式。

那么问题来了,这个王恒升究竟经历了什么,才与恩师“失联”,下落不详?



二 、师承鼻祖,再开先河

1901年,王恒升出生于河北定县,由于家庭十分贫困,母亲又在他幼年去世,所以他的求学之路格外艰难。

可即便如此,他还是在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。

当时,王恒升循着兴趣指引,选择了北大刚开不久的地质专业,与李四光结缘。

除了中国地质学的鼻祖李四光之外,当时的北大地质学专业还聚集了很多“传奇人物”,比如何杰教授、葛利普教授等等,这些名师都很喜欢刻苦的王恒升。



1925年毕业后,在李四光的帮助下,王恒升顺利考入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,在翁文灏的手底下做事。

这位同样也是地质界的老前辈,平时也喜欢提携后辈。

当然,这个“提携”和大家想得可能不一样,翁文灏可不是给王恒升开后门,而是把他丢到最苦的地方磨练,这一“磨”就是八年。

在这八年时间里,王恒升跑遍了大半个中国,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,学术能力大大提升,并且发表了十余篇高价值论文。

结果是光鲜亮丽的,但是过程却格外艰苦。



由于当时条件苦,调查所资金不足,所以王恒升很多时候都是靠双脚赶路,靠眼睛测量,靠罗盘一点点摸索方向。

在如此艰难境地下,王恒升不忘初心,不仅学术能力突飞猛进,而且一直在想办法建设国家,他在《实业救国》一书中提到:

“要学西方科技,同时开矿山、搞水利、建铁路,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。”

前面提到,王恒升是在瑞士深造过的博士。

他之所以选择外出留学,还是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,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结构有不小的欠缺。



“要想更好地做贡献,就得先提升自己,去学习最前沿的地质学说和技术!”

怀揣着这样的理念,王恒升在工作之余挑灯苦读,最终考进了苏黎世大学,跟随岩石学的开山鼻祖尼格里教授学习,并最终取得博士学位。

在留学期间,他掌握了不少还没有流传到中国的技术,比如说测定矿物光学性质的费德洛夫旋转台技术。

他本是准备继续学习的,但日军侵华让他毅然回国。



归国之后,王恒升迅速投身抗战洪流之中,成为了滇缅公路沿线地质调查队的队长。

这条公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,这是中国战区和东南亚战区的战略咽喉要道。

这条公路部分线路的选址,以及矿产资源的调查,就是由王恒升带人完成的,后来他被西南联合大学评为教授,带了四届学生,一共80人左右。

别看人数不多,这些人可是我国后来地质学领域的中坚力量,光院士就有13个,正如他的学生董申保所说:

“没有王先生的影响,我们不可能成为各自领域里的带头人。”

这里的影响,既是学术上的,也是精神上的。



当年王恒升奔赴新疆,为国家摸清资源情况,在临别之前他给学生们上了“最后一课”:

“我们这些搞地质的,不要怕牺牲,要随时准备好牺牲自己的一切,包括生命,已经有不少人为此牺牲了,而我也做好了牺牲的觉悟!”

在此之后,王恒升就带着助教远赴新疆了,只是谁也没想到,这位了不起的地质学家竟会锒铛入狱,并且面临死刑……



三 、王震“三顾茅庐”

王恒升被捕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
他曾为国民政府服务,有人因此指控他反革命;还有人说他跟国外专家保持通信,泄露了中国的矿藏储量、分布情况。

不过王震之前已经派人查过王恒升的状况了,他觉得王恒升是有气节的学者,不会干这样的事情。

为了搞清真相,王震第一次去探望了王恒升。



年近五旬的王恒升虽然被关在监狱里,但身体和精神状况看起来还不错,只是神色上略有些疲惫。

得知王震的来意后,王恒升先是沉默,许久后才叹了口气。

据王恒升所说,他过去虽然为国民政府工作过,但是主要从事学术上的工作,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。

恰恰相反,他还曾经帮忙营救过中共地下党员。

至于和国外学者保持联系,这个情况是有的,毕竟他是一名前沿学者,要时常与外界交流,才能保证自己了解的信息和技术不会滞后。



甚至就在新疆解放之前,王恒升还在美国驻迪化领事馆和对方交流,临别之际赠送了对方几块化石,这让不了解内情的人误会是正常的。

不过,王恒升明确表示,自己从未透露过中国矿藏储量和分布情况。

他作为一个地质学者,作为一个有见识的中国人,自然知道这些讯息的重要性。

“哪怕死,我也是不会透露半点的!”

听完王恒升的话,王震基本上已信了大半。

因为王恒升的确没有这么做的动机,他不为名不为利,反而有着一颗报国赤子心,这样的人怎么会叛国呢?



话虽这样说,但该查证的东西还是要查的,王震离开后很快给中组部发去电报,核查王恒升提供信息的真假。

而结果也令王震振奋,都是真的。

核查结束后,王震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要用王恒升,于是他第二次前去探望就问了一个问题:

“你能不能在新疆开采出煤?”

王恒升听到这个问题也是皱起了眉,先是说了一个字“难”,紧接着眉头松开,笃定的又和王震说了一个字,“能”!



王震得到想要的答案,当即离开,和其他人商讨起了如何尽快给王恒升平反,同时对王恒升委以重任,让他帮忙开采新疆地区的煤矿。

在当时那个大背景下,王震的行为是扛着很重的压力的,因为很多人都不认可王恒升,觉得他是反革命分子,是美国特务。

即便很多人反对,王震最终还是得到了中央的批准,他第三次去探望王恒升,并且兴高采烈地说道:

“走,我们挖煤去,你来当总指挥,我给你当副手!”



王恒升听到这句话,眼眶也不禁湿润。

他无心做坏事,但是也能理解自己的行为容易被误解,在这种情况下,组织上依然相信他、重用他,他如何不感动?

最终,感动化为动力,王恒升将所有精力都放到了煤矿开采中去。



四 、不拘一格用人才

事实证明,李四光并没有夸张,王恒升出马后,王震等人没多久就找到了煤矿。

当时,王恒升先是查找资料,紧接着又沿途摸索,最终把解放军战士们带到了一个地方,颇为笃定的和众人说:

“就在这里挖,下边36米左右应该就有煤!”

众人一开始不相信,可是挖着挖着神色就变了,因为才挖了十几米,底下就已经出现了煤粉,等到挖到34米的时候,大片的煤出现了。



不过还是那句话,新疆地区不缺煤,缺的是大规模开采的技术,这一点也是王恒升之前迟疑所在。

所幸在披星戴月的努力后,众人还是在四个月后建成煤矿。

至此,新疆地区用煤窘况大大缓解,冬天再也不用为燃料问题那么头疼了,至于王恒升也得到赦免,并且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去。

由于当时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有很高要求,所以王恒升将注意力放到铬铁矿的研究上。

最终和其他同志合著了一本书,书中内容就连苏联专家看了都连连惊叹。



此外,王恒升后来也成为了院士,并且几乎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地质学领域,到了耄耋之年还在学习、工作,正如他在诗句中所写:

“时光流逝人易老,老马伏枥志应新。”

王恒升能够做出这样一番事业,和王震为他鸣不平,以及我党不拘一格用人才有着很大关系,实际上“破格用人”在我党历史上并不罕见。



当年粟裕在苏北歼灭了上千日伪军,毛主席得知事情始末,当即点评道:

“这个从士兵中成长起来的人才,将来就是四五十万军队也指挥得转!”

果不其然,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交出了令人惊叹的答卷,还成为了十大将之首。

诚然,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周期,有着一定规律,但这绝不意味着只有固定的模板里才能培养出人才。

尤其是一些大才,他们本就是有着一些特异之处的。



就拿我国十大元帅里的贺龙来说,他算是出身草莽,也没有接受过太高的文化教育,但他的能力还是十分出色。

还有徐向前,一开始是师范学校的,后来弃文从武,这才“半道出家”。

陈毅一开始学的是文学,罗荣桓读的是工科,聂荣臻更是工程系的学生。

可是说起军事指挥能力,他们比起其他将帅来也并不逊色。



我党我军正是因为不拘一格任用各种人才,所以才能在那个年代脱颖而出,取得非凡成就,而这也提醒我们,任何时候都不该看轻他人。

希望大家都能发掘出自己和他人的亮点,为建设祖国发光发热,也希望我们能将善于发掘人才的特质传承下去,让更多的有才之人绽放夺目光彩。

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

网站地图